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

厦漳泉龙殡葬习俗:部分习俗已经随时间推移消失

    老人过世前后,有些什么讲究呢?晚辈应该做些什么呢?海西晨报记者调查了厦漳泉龙四地的殡葬习俗发现,一些习俗依然存在,一些习俗却随着时间推移消失了。

  泉州

  生前姓吴 死后姓赵

  晨报讯(特派泉州记者 曾婧琦)泉州晋江的安海镇有个星塔村,星塔村因郑成功孩童时期曾在星塔下读书而出名。这座存在了几百年的古村落,魅力与神秘不仅于此。当你在星塔村遇到吴氏家族的送葬队伍时,你会发现,队伍送葬时最前面写着“吴氏”的大灯,队伍返回时却换成了写着“赵氏”的大灯,死者的墓碑上也都会写着“赵公某某”。这一现象在当地已习以为常,因为这是沿袭了700多年的“生吴卒赵”的习俗:活着的时候,以“吴”为姓,过世后则恢复“赵”姓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
  当地人说,南宋建炎三年(公元1129年),赵匡胤七世孙赵子侁、赵子镠等赵宋宗室移居泉州城。半个世纪后,赵子侁之孙赵师玖举家半隐居于晋江的青阳山下。宋德祐丙子年(公元1276年),元军攻破临安,一路南下抵达泉州。时任泉州市舶使的阿拉伯人蒲寿庚投降元兵,并联合泉州知州田真子对赵氏族人展开大屠杀。当时居住在晋江青阳的赵仕道等人逃往安海黄墩,投奔外祖吴氏,后又举家搬到安海星塔村。当时的安海镇还是一个半岛,三面环海,星塔是一块突入海中的尖形陆地,遇到危急情况,便可立即在此上船入海。此后,赵仕道的后代便在此以吴姓繁衍生息,但族人过世后为了认祖归宗改姓赵。此事记载在星塔中乡的吴氏宗祠大厅内的《重修宗祠碑记》和清代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的族谱《序言》中。

  如今,赵氏族人不必躲避元兵追杀为何不改回赵姓呢?当地老人告诉记者,曾经有的族人知道自己是皇族后裔后,改回了赵姓,但之后有些族人莫名其妙病倒或死去。后来,有道士指点,让复姓的族人再次把姓氏改过来,村子才恢复往日的安宁。从此,“生吴卒赵”的风俗,便在安海星塔村沿袭下来。

  漳州

  门上贴的白纸条有讲究

  父母双亡交叉贴两条,一方尚健在只贴一条

  晨报讯(特派漳州记者 黄小英)漳州民间自古以来对丧葬十分看重,老人临终之前,必须“搬铺”,即从卧室睡床移到正厅“水床”。所谓“水床”,是在两条板凳上放3块比人体稍长的木板。木板取单数,不能双数,表示死者单身赴阴间,不会再拉一个作陪的。

  按照礼遇的规格,长者亡故才有资格上正厅,父母健在者、英年早逝者(某些对家庭贡献显著的长子或有功名的人物除外)、夭折者则不能上正厅,而必须把“水床”置于厢房,或将之移至床前地板,地板上铺稻草或草席。

  “搬铺”时,厅内的神龛、神位、案桌、香炉等必须移走或遮盖。老人未断气之前,不能发出哭声。人一死,亲属围尸放声痛哭。

  人们要用白布单把死者从头到脚盖上,称“盖水被”。

  房宅的大门,红纸对联拆下,在门扇贴上白纸条。父母双亡交叉贴两条,一方尚健在只贴一条,如父丧贴左门扇,母丧贴右门扇,称之“挂孝”。 死者的下辈披麻戴孝,身穿麻衣孝服,下摆不缝;头戴孝带,用手撕一长条,不用刀剪,缠于头部;腰间系麻绳;脚穿孝鞋,孝男穿草鞋,孝女穿布鞋,鞋面缀以白布;孝女头发披散,象征“发出千尾”,子孙繁盛。

  死者已做高祖者,民间视作很“有福气”,其玄孙穿黄布衣,若有玄玄孙则穿红布衣,人人称羡。

  龙岩

  曾有人死后葬于悬崖上

  晨报讯(特派龙岩记者 郑瑜)龙岩地区以客家人居多,客家殡葬风俗较为复杂,其中以“二次拾骨葬俗”为特色。即在死者去世后,将其尸体埋入土中待其腐化,然后再将骨头依照从头到脚的顺序取出,擦净。然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放入坛子,让尸骨呈立式在坛中贮存,再重新埋葬。客家人本为中原汉人,为躲避战乱辗转迁徙。客家人向来有“落叶归根”的观念,于是用这种方式将尸骨收集起来,以期将来能让死后祖先重归故土。直至近代提倡火葬后,该习俗逐渐消失。

  另外,龙岩上杭临城镇石砌村的洋楼岭以前曾有崖葬的习俗。据当地人说,崖葬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当时经济条件差,人们无力建造坟墓,又担心尸骨埋葬不好遭到野兽破坏,考虑到悬崖缝隙能够遮风避雨,于是出于无奈,选择了崖葬。崖葬习俗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,但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,该习俗逐渐消失。

  厦门

  逝者布蒙面 供上"脚尾饭"

  晨报讯(记者 李含)现在,厦门丧葬习俗基本从简,并普遍实行火葬。时至今日,以前的许多老习俗、老仪式已经鲜有人知,厦门人只能从长辈的回忆中获知一鳞半爪。

  据本地老人介绍,在家中亲人病危时,就要开始准备“后事”。家人会把临终老人移至正厅,这就是所谓“寿终正寝”的由来。在他(她)过世之前,亲人要替老人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。而根据厦门本地的风俗,意外身亡者,尸体是不能抬进大厅停放的,丧事一切从简。

  老人去世之后,家中要设灵堂,供临时牌位。死者用白布或被单蒙面,脚后还要供上“脚尾饭”,即在一碗米饭中置一颗熟鸭蛋,并直插竹箸一双许多人都记得孩提时代,家长禁止自己吃饭时插筷子于碗中,即类似脚尾饭之故。

  入殓前,家中会请和尚来念“往生咒”,这个习俗至今仍有保留。此后还有分“手尾钱”的环节。即将死者身上余钱取出按房份分给,俗称“分手尾钱”,讲究“兄弟同额、妯娌同码、女儿同数、孙辈同量”,表公平对待之意。

  厦门丧葬习俗以前还包括出殡、入土、祭祀、拾骨等诸多环节,现在这些仪式已不复存在。丧事也从简,至亲赠送花圈或钱。丧家在报上刊登讣告,殡仪馆设有大、中、小灵堂,供丧家举行告别仪式,开追悼会。不过,如今厦门本地居民家中有人过世,后辈仍要“守孝”,不远游,不参加喜庆活动。(来源:海西晨报)

福建省礼仪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
地址:中国•福建省福州市北环西路392号左海科技大厦B座10层1001 联系电话:0591-87869706 87869806
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171号 备案号:闽ICP备08101305号